一名党员国元配资,就是一面流动的旗帜。
近年来,广州市海珠区创新全路径汇聚、全链条纳管、全过程激励、全周期关爱的“四全工作法”,通过构建“查、纳、管、助、用”全闭环管理格局,逐步破解流动党员“去向难掌握、活动难开展、作用难发挥”的管理难题,让分散在各行业的流动党员“归队”又“归心”。
一大批流动党员在党组织的关怀下,不仅找到了“家”的归属,更在经济发展、基层治理、志愿服务一线主动作为,展现了“流动不流失,有家且有为”的先锋本色。
许小华:退休党员初心不改,社区一线暖心如故
退休后定居在海珠区江海街道的退休党员许小华,虽是“流动”身份,却始终未忘党员职责。2024年冬天,小区水管爆裂,她第一时间联系维修并冒着寒风守护现场;她常年关照独居老人,帮忙买菜送药;曾果断揭穿诈骗团伙,厉声警告;在小区改造期间,她主动调研连夜撰写建议,推动解决粪坑泄漏难题,被居民亲切称为“义务工程师”。许小华同志常说:“党员没有退休这一说,能帮一点是一点,心里踏实。”她以无数暖心善举,生动诠释了“流动不流失,离乡不离党”的坚守与担当。
吴永强:笔墨影像助党建国元配资,文艺先锋绽放新光彩
从陕北黄土地到岭南珠江畔,江海街道流动党员吴永强始终初心不改。作为广州若镜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员工和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,他在海珠区找到党组织后,积极融入、主动作为。凭借出色的写作、策划与视频拍摄专长,以笔为犁,默默耕耘在党建宣传的新田野。从撰写宣传脚本到策划党建活动,从拍摄专题视频到参与志愿服务,吴永强同志总是冲锋在前。他常说:“党员身份不是静态的标签,而是动态的担当。”他正用镜头记录美好,用文字传递力量,让党性光辉在奉献中熠熠生辉。
潘飞:八年如一日爱心义剪,专业技艺传递城市温度
个体美发师潘飞是从四川内江来到海珠的流动党员。 潘飞同志向龙凤街道仁和社区党委报到后,积极主动以党员志愿者身份融入社区服务工作,他化身“桥梁纽带”,帮助4名流动党员找到党组织规范纳管,他还主动牺牲营业时间,将每月12日定为“爱心义剪日”。每逢“爱心义剪日”,潘飞上午8时准时前往龙凤街道辖内的同福路消防救援站,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免费理发服务,这一坚持便是6年;随后又马不停蹄赶往工疗站,为辖区内困难群体、残障人士开展免费义剪,至今已默默坚守8年。无论工作地点如何变动,8年来他始终坚守承诺,用一把推剪剪出人间温情,他用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庄重誓言。
金诒虎:兵心向党映初心,流动有为显担当
退伍军人金诒虎是一名党龄20多年的流动党员。退役后在广州创业打拼,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和党员初心。他主动向海幢街道南村社区党委第一楼宇党支部报到后,积极融入社区党委,多次参与志愿服务,慰问老党员、认领“微心愿”、捐赠防疫物资,始终热心社区公益。作为非公企业经营者、物业公司负责人,他坚持“服务至上”,致力为业主营造温馨安全的家园。从军营到地方、从退役士兵到党员先锋,金诒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退伍不褪色、流动不失责”的忠诚与担当。
从“摸底排查”实现“有效纳管”,从“安家落户”到“建功立业”,海珠区的生动实践证明,强有力的组织工作是激发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正从“流入”变“融入”,从“有为”到“作为”,成为推动海珠高质量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。他们的故事,仍在继续;这面流动的旗帜,愈发鲜艳。
目前,海珠区已依托广西博白、江西宜春、安徽东至、山东临沭、福建松溪等驻地商会,打造“流入地+流出地+商会”闭环管理模式。充分发挥交通运输、“小个专”等12个区级行业协会党委作用,构建“行业+地域”多重覆盖组织体系,全区18个街道均设有流动党员报到点,270个社区均已成立流动党员联络站,织密全覆盖、有聚焦的流动党员组织体系,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专人抓、专人管。
南方+记者 吴雨伦国元配资
51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